点击查看》》往年时政评论各期汇总
2018年时政评论第10期——振兴乡村,须重识乡村
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号角,涵盖了农村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,我们拥有了推动乡村全面、均衡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和战略总抓手。
“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”。曾几何时,一些地方抓“三农”工作,往往侧重于抓农业工作,甚至窄化为抓产业发展。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的新实践,不能因循以往发展模式,局限于单一视角、单线思维,而必须拓展认识视域,升级发展思维。重新认识乡村、重新发现乡村、重新评估乡村,在乡村振兴步伐初起声中,正当其时。
乡村振兴,须重新认识乡村的过去,对其本来面目和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识。
中国数千年文明史根在乡村。传统的中国乡村,并不是城市的附属品,并不以向城镇提供农产品、输出劳动力为主要特征,反而承载了中华文明农耕经济的主线、乡土文脉的精髓。乡土中国的成就,不仅在于农业经济高度成熟,也在于乡村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价值相互交融、相得益彰,展现了一幅人类农耕文明史上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宏阔图景——
中国传统乡村,培育了光辉灿烂、独具价值的农耕文明,它有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的勤劳,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恬淡,“桃李罗堂前,榆柳荫后檐”的闲适;这里孕育了讲究天人合一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体系,它尊山、爱水、有乡愁;这里还出现了独具中国智慧和特色的治理结构,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、乡贤不断传承,强调以文化人,教化群众,淳化民风……
作为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,乡土中国功能多元、文化多样、恬淡却多彩,乡村振兴就要善于从传统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吸取优质养分。它时刻提醒我们,中国乡村的根不该断,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、留守的农村、记忆中的故园,这也增加了一份实现乡村产业、文化、生态、社会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紧迫感。
乡村振兴,更要求我们立足现阶段乡村发展的特征和任务来重新认识乡村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,乡村更多围绕工业化、城市化而展开,功能、价值相对单一,传统乡土的多元性遭到削弱,乡村成为我国工业的原料基地、产品市场,为我国推进工业现代化,提供战略支撑和发展空间;近20年来,乡村是我国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地,是居民食品安全供应所。
当前,乡村正在蓄积力量,储备新的潜能,新功能亟待新开掘。一段时期以来,我国逐步“以工业反哺农业”,以统筹城乡的系统思维,重新赋予乡村新的定位,重新增添乡村新的动力。乡村将以更大的动能在更大的发展蓝图中凸显其独特价值。
就乡村自身发展言之,依靠改革开放40年的沉淀,无论经济发展,还是社会治理,乡村都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契机:工业化、城镇化步入“下半程”,积累了巨量的资金、技术、人才资源和丰富的发展经验,城乡融合正当其时,市场要素逆城镇化态势已初显端倪;全国消费升级“正在进行中”,人们已从“吃得饱”“吃得好”向“吃得绿色”“吃得健康”转变,对绿色、优质中高端农产品的需求被激活,田园乡村休闲体验、生态价值被重视;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正在“破冰”,新农人、新乡贤群体不断壮大,村民议事会、监事会等在村民民主协商中作用明显……可以说,乡村正在摆脱单一价值的定位,开始拥抱多元功能:它正成为城市生态的护卫区、康养娱游的好去处、现代治理的参照系、田园乡愁的寄托地。
中国的乡村振兴道路,没有现成经验可循、没有过往样本可抄,是一项开创性的战略工程。观照当下乡村现实情况,我们不得不承认,由于城乡二元结构、低效粗放增长模式等因素长期存在,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乡村人口流失、环境污染、治理失序、文化割断等问题,一些地方土地撂荒加剧、乡村凋敝加重,这已严重影响乡村持续、健康发展。
面对这些问题,振兴乡村,就须重识乡村。在新的发展阶段,新的历史时期,乡村振兴绝不是单方面地接受工业的反哺、城市的带动;乡村本身有它独特且越来越弥足珍贵的价值,发掘这些价值,展现这些价值,丰富这些价值,乡村完全可以在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生活图景中占据重要位置。这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点和着力点。
无论回顾历史,还是思考当下,我们都能得出一个基本共识,那就是乡村振兴前景可期。我们要让乡村的好水能“洗胃”、好空气能“洗肺”、好生态能“洗心”,致力于乡村高质量发展,创造高品质生活,最终让乡村真正变成新时代中国要素集聚的洼地、绿色发展的高地、心灵回归的净土。